安居的精神
傅味琴在安徽太湖法雨山佛學院的開示 2007.6.11
安居的因緣是佛在世時,印度天熱,地上蟲蟻比較多,佛慈悲為避免踩到它們,規定弟子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個月不出門,同時也為了在這三個月裡好好用功,使我們快快成就。可見得佛制訂的戒律和規矩,都貫穿著修行。
我們這裡,出家同學也在安居。我剛進佛門時,常去上海金剛道場,在我印象中,安居圓滿這一天要用一個很大的秤稱人,看你這三個月是胖了還是瘦了。胖了是你不精進,瘦了表示你用功。當然,佛在世時,安居結束時是否稱人,我就不知道了。
安居,安就是安心。世俗上人的安心,是靠滿足你的欲望。這不解決問題,欲望會不斷提高,所以永遠滿足不了。修行人恰恰相反,修行人的安心,必須在修行中獲得,修行就是要讓你離欲,這個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心。
末法時期,有人見徒弟不安心,就采取滿足他欲望的方法,無非吃喝玩樂,希望能使他安心。這條路線是不恰當的,與佛主張的苦行也是相反的。佛從前講過,頭陀行住世佛法住世,可見正法在苦修上。現在流行一句話“苦修是錯的”,所以大家滿足自己欲望,沒有慚愧。如果苦修是錯的,為什麼佛陀主張修十二頭陀行?
如今雖然只進入末法初期,佛門卻普遍腐敗,修行人素質迅速降低,使人對修行沒有信心,好像到了末法後期。這是人為制造出來的。比如科學的發達創造了生活的便利,但科學制造的東西往往並不科學,很多東西帶給人類危害。為什麼受歡迎?因為能滿足人們欲望。如果佛門中也是這樣,後果不堪設想。修行人素質敗壞,會導致整個佛教的毀滅。
我們今天講的安心,是指通過修行在佛法覺悟中達到安心,一切都要如法。
居,就是住,住就是停留在這兒。我們要在佛法修行中達到安心,我們的心就要住在佛法修行上。為了使我們在三個月裡精進修行,所以盡量不要出門,當然各方面要配合好。就是出門辦事也要有一個范圍,三個月裡不能超過這個范圍。這是指不得不辦的事情,而不是只要你不超過這個范圍,隨便你怎麼活動。
修行就是修一個清淨。種種不清淨,歸納起來無非是貪瞋癡煩惱。煩惱無孔不入,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全都存在。為什麼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因為貪瞋癡就是三惡道。一念貪心,因果已經在三惡道裡了。只有修行才能轉變因果。
怎麼用功?就在“息滅貪瞋癡”上用功。貪瞋癡是病,戒定慧是藥,沒有藥,病怎麼會好?修行要講實際,不要空喊口號。空喊口號無非兩種結果,一方面不切實際,沒有力量,根本不能改變習氣;另一方面又喜歡空喊口號,這樣就形成心懷谄曲。谄曲就是“好話說盡,壞事干盡”。他聽了佛法,大道理全會講,可是從不斷煩惱,又經常往外面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煩惱未斷,能不受外面世俗的影響?所以會壞事干盡。佛說,心腸谄曲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古時修行人也說“寧可千生不悟,不可一生錯見”。谄曲的人就是錯見,他盡往好的方面想,認為自己也是為佛教,經常在內心為自己辯解,進行自我麻醉,所以不可能成就。修行就要在斷煩惱上有實際的力量,方法就是戒定慧。
戒,我們這個學法團體裡的矛盾、障礙,全跟不遵守紀律有關系。戒定慧以戒為首,過去經驗也告訴我們,戒律最重要。我們常說,修行要依戒依法,如果沒有戒,這個團體一片紊亂。在紊亂中學法修行,你很難把握得住。
定,修禅定要跟戒、慧配合好。如果光修禅定,沒有戒、沒有慧,這個禅定修不好。
修禅定時,至少你不會說話,手腳不會亂動,更不會修到一半,院子裡繞一圈,再修下一半。修禅定就是要定下來。持戒持得很認真,這一步就能使你心定下來。一個人禅定中打妄想,也是跟沒有很好去理解戒、理解法有關系。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再加上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真正做到了,也不會打妄想。真正做到還要“細而又細亦復令斷離”,包括妄想中起的很多不清淨的念頭,這些你也必須停止。
慧,很難覺悟或者很快覺悟,就看你對於修行有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上說,修行成就很簡單。從事上說,修行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被老習氣牽走了,不是在修行。打妄想就是一個老習氣。對世俗上知見、習氣、感情,心裡認可,就是被老習氣拖走了。當然你能留在修行環境比你在世俗環境好,可真正講修行,你心飄到世俗環境,對世俗知見、世俗感情認可了,這時候你就不在修行了。進一步退一步,所以你修行慢。
所以安居要合格,心要安在修行上,不要光搞形式。我們要重視形式,形式對我們有防護作用,但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聽說現在有些地方,安居就是不出遠門,其他跟不安居差不多。可能還有反常現象,不安居時東跑西跑,安居了沒有事情,結果安在睡覺上。聽佛的話,佛才給你打保票。你不聽佛的話,任何人給你保證都沒有用。
安居修行,一定要在預流支上用功,預流支是你進入聖人之流的預備工作。不修好預流支,你想進入聖人之流,豈不笑話?
首先要修好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在安居期間,最好有善知識天天給你講法、做指導。如理作意,一切思維都要根據法的原則去思維。當然各人的悟境可以有所不同,但都不能離開法。離開了法,你就是邪慧。如理就是如法的理,作意就是想,確切地講就是思維、研究。如果不通過思維就能開悟,那麼石頭也能開悟。雖然貓狗也有思維,但它們沒有學過佛法,無法在佛法上思維,確切一點講,它們是在打妄想。再說得嚴格一點,一切世間上的思維、發明創造全是妄想,因為全是虛妄不實。如果是真理,這些發明創造怎麼會害人?
最後一個要法隨法行,要依照法、隨著法進行法上的修行,也就是要如法修行。
你們學了那麼多法,歸納起來還是戒定慧。所有的法歸納起來,全在文殊法裡。我們是大般若法流,修行的方法依照大般若智慧,以文殊法為代表。把這本文殊法廣開,就是廣般若、深般若。
廣般若,廣泛的闡明般若智慧,有語言文字。深般若是親證的甚深空性,不可說不可說。廣般若是引導你進入深般若的橋梁,進入後你才明白,廣般若一切的一切全是方便。你在修廣般若的時候,你要打好基礎。正好比沒有顯教一切法性空、如幻的基礎,你怎麼修密教?所以要在廣般若的基礎上進入深般若的境界。為什麼深般若不可說?因為一切說出來的東西都是如影如幻,既然如影如幻,哪有真實可言。
現在佛門裡邊,老年修行人常提“說法者無法可說”,那麼你自己也不要開口!口裡搬弄佛經的人,不一定真懂佛法。不吃飯的人只有兩種,一種家裡窮得一粒米也沒有;還有一種人,他吃飽了,把碗放下了。
我們這個法流,戒定慧都有具體的修法,這些具體修法都是圍繞大般若智慧的。
戒要認真,沒有認真,哪有成就?可也不能執著戒,你不懂持戒的善巧方便,你就不會去運用開遮持犯。
定,修禅定的境界無有實體、一切法性空,你一執著就錯了,就成了外道定。一個佛弟子怎麼會變成佛門裡的外道?因為他不懂佛法,沒有智慧。般若波羅蜜,首先要懂,這要靠文字般若,沒有文字,怎麼進入深般若?然後是修持,這要靠觀照般若,觀照一切法性空、如幻,你才能進入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正的相,排除了一切虛妄相,就是實相。一切有皆虛妄,一切空才是實相。所以千萬不要在禅定中有所執著,如果你執著了,即使修出神通也是外道的神通。古時候外道能移山倒海,但他本人還是流轉生死。
慧呢,在法裡。佛法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離開了佛法,那是世俗的智慧,即使有好處也不徹底不究竟。打個比方,掉在苦海裡的人,有人幫助他,“趁浮上來的時候,趕快呼吸,兩只手往前劃。”這能跳出苦海嗎?從前看電影,大輪船已經斜了,有人告訴大家,“趕快往高處跑。”有什麼用?最多不往高處跑,現在淹死,往高處跑,過十分鐘淹死。
修行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成為法執。最大的壞處,你不能再提高了。修行不是在執著上提高,而是在“放下”上提高。好比走樓梯,你不放下第一格樓梯,不可能走上第二格樓梯的。
末法修行為什麼困難?一方面對自己要求不高,只要一點點就可以了,有人還反對深入經藏。還有一個原因,任性放縱、習氣泛濫。其中一個習氣就是執著心很重。比如愛本是快樂,如果愛裡邊沒有快樂,眾生怎麼會去追求?可是眾生執著,得到了愛就放不下,結果受苦無窮,所以苦都是自己找來的。
很多人羨慕明星演員,真正了解內情的人就知道明星演員差不多個個掉在苦海裡。當初他們為了演好戲,要投入角色,所謂叫假戲真做。演完戲他應該恢復本來面目了,可是下了舞台,他仍然假戲真做,掉在愛的陷阱裡,放不下,很多很多生活腐化,最後雙方都痛苦。可是在痛苦裡能有幾個醒過來?
一般人恰恰相反,雖然痛苦,不但不想跳出來,還在回憶過去快樂時的境界,仍想去追求。結果追求到了又痛苦,痛苦了又去追求,就像佛經上說的渴了喝鹹水,越喝越渴。
最近看報紙,一個演林黛玉的名演員出家了,最近在深圳死了。她能夠出家,還是有善根的。至於她是不是想修行成就、了生死,我不知道。但至少有一點,她知道癌症是絕症,自己時間不多了,還是趕快出家修行吧,這一點應該肯定的。
從這件事上,可以悟到,念無常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這個因緣,你跟她說人生無常,她不會相信,所以念無常也難修啊。
修行第一步就難修,那第二步拖到啥時候去?一般都知道我會死,叫他趕快修行,他說“還早呢”。另一方面,即使知道生命無常要修行,可是你不懂修行也不起修行的作用,僅僅在城市裡吃喝玩樂厭了,住到農村去,換換環境,好比現在旅游時興的農家樂,不過是精神上的調劑罷了。
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地修行,也要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也要不斷地修,一直到圓滿了,不用取也不捨了,取捨皆空,這樣才能取得殊勝的境界。在修行路上,取捨都要具足,猶如蝸牛兩只角,要伸同時伸,要收同時收。如果光取不捨,能海上師說是“半邊用功”,修不好的。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好好學習就是取,天天向上就是捨。取了不要忘記捨,捨不是叫你捨掉法,捨是捨掉執著。如果一個人不肯捨,大乘小乘全修不起來。修大乘,一執著,你把流轉生死看成實有;修小乘,一執著,你就空不掉,什麼成就也不會有。所以戒定慧要修,可你不要執著。
佛寶、法寶、僧寶,沒有三寶我們修不起來,但不能執著。如果執著佛,佛是佛,我是我,你不可能成佛;執著法,就不能在法上圓滿;執著僧,你始終是凡夫。修行不是叫你執著三寶,而是要用外相三寶引發自性三寶。不取外相三寶,你無法修行;執著外相三寶,你無法成就。
修行成就並不是承認釋迦佛成佛,恭敬他就完了,那樣你仍是凡夫。修行不是靠執著,而是靠悟。如果你對有形相的執著了,悟不到“一切有相皆虛妄”,你可以做科學家,可不是修行。悟是悟什麼?最後的成就就是什麼也沒有。一執著,就有一個“有”。
安居期間,你們在家居士怎麼修?你們要修隨喜功德。真正講隨喜,不能停留在“出家同學安居了,我也覺得很高興。”安居是修行,你隨喜了不修,這個功德也小。舉個例子,有人發心供養,你隨喜贊歎,可你沒有准備什麼,能產生什麼作用?你也要修修供養呀。所以修隨喜功德,要隨他修行而修行,這才是真正的隨喜功德。如果你能隨著對出家同學安居的歡喜心,向出家人學習,也在這三個月裡好好用功,法隨法行,這才叫隨喜。既然歡喜,心就可以安下來了,不要再向外面跑了。
修行怎麼修?勞動就是修行,吃飯就是修行,睡覺就是修行,這是會修行的人。不會修行的,處處有抵觸,盡在打妄想、起煩惱。你在勞動的時候,能夠不打妄想、不起煩惱,這不是修行是什麼?不打妄想、不起煩惱,這是根本法門。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要這麼做。難度雖然高一點,老同學還是可以努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