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8-2:四真實善知識
主題:寶積經第8-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我們接著來看怎麼樣才是真實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為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游生死。所做行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迦葉!是為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第一個「能信解空,亦信業報」。在《中論》裡面就有談到這個問題。佛陀說這個空法,是「為離一切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我們眾生最大毛病都是邊見。什麼叫邊見呢?說「有」,就執著它是實實在在的有,是永遠不變的;說「空」就斷滅空,認為什麼都沒有。眾生的毛病,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執著有,這個就不能解脫了。執著空,更嚴重,什麼因果業報、善惡都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們說文字上講的空跟實際上的空是有一段距離,內涵是不太相同的。文字上講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空了;但是佛法裡面講到的空,確實有它充實的內容,不是沒有,而是形形色色的萬事萬,沒有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沒有一個自性,是隨著種種的因緣條件不斷在變化。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說《心經》最短了,兩百六十個字,說「色即是空」,形形色色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無自性的,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聚散當中,暫時的一個假相。
比如說一棵樹木活生生的在山上,叫做森林、叫做樹木,可是當人們需要的時候,把它砍下來,那個時候不叫樹木了,就叫做材料、木材,名稱改變了。然後把它鋸成一片一片,拼裝起來,那時候不叫做木材,叫做桌子了。這個桌子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後腐爛了,腐爛的時候不是突然腐爛的,每一分每一秒時時刻刻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中,經過相當時間腐爛了,我們不要了。甚至有錢人覺得太舊了,用了一兩年不要了,扔掉到垃圾堆去。
雖然一切是空無自性,空無主體,卻是有它的因果業報。這一個是真實菩薩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於眾生起大悲心」。眾生不了解空的道理,所以被萬象所迷惑,心被形形色色的內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迷惑了。這本來就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但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形形色色、五顏六色,卻是讓眾生迷惑不已。眾生不知道「空」,為了在石火電光中去獲得個人的利益,掌控支配這種欲望,不惜犯下了滔天大禍,種下了三惡道的因。所以菩薩就是不忍眾生苦。
雖然在六道當中,菩薩是以陪公子讀書的心情來陪伴我們,因為菩薩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菩薩知道一切法無有實實在在主體,但是又能夠於眾生起大悲心而去度化他。眾生是成就我們佛道的恩惠者。假如說我們通達了諸法的空性,但是對眾生又無動於衷,這個就喪失了佛菩薩救世的本懷。
眾生沒有智慧,不了解空,被萬事萬物蒙騙了,而去造業起煩惱、造業受苦,都是冤枉的。所有這些眾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我們怎麼忍心讓他們繼續迷迷糊糊的造業受苦呢?所以,一個真實菩薩是了解了一切法是空,但是這個悲心是油然而生。
所以,「知一切法無有吾我」就是了解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但是「而於眾生起大悲心」,這是真正的菩薩了。
第三個「深樂涅槃,而游生死」。這一個就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最終的目標就是涅槃。一般人以為涅槃就是死亡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現在有什麼高僧大德去世的時候,我們都會寫上「證大涅槃」。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涅槃。
什麼叫做涅槃?在過去我們翻成「圓寂」。所有的煩惱沒有了,寂滅了,所有不好的斷除了,功德圓滿了,智慧生出來了,沒有這個生死的問題,沒有煩惱的問題。所以,煩惱斷盡、生死了了,我們叫圓寂,寂滅了。
涅槃有好幾種,一個是有余涅槃——證到涅槃境界的人,他這個肉報身還是有老病死的苦惱。另一種是無余涅槃——這一生當中業報盡了,肉報體也盡了。
但是佛法這種無住涅槃,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深樂涅槃。證到涅槃以後呢?留惑潤生,來廣度眾生,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來度化眾生,就是無住涅槃。大乘所說的無住涅槃,不是說了了生死,不再有生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雖然有生死,但是沒有生死的痛苦。所以是深樂涅槃而游於生死。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假設一個人身體很虛弱,風吹雨打隨時都會感冒、咳嗽頭痛;但是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甚至什麼日曬也不怕。
眾生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所以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頭出頭沒,起惑造業受苦。菩薩有智慧有福德,在生死大海當中,不但自己不會頭出頭沒,他事理清楚,有智慧、有福德、有悲心,在生死大海當中來利益眾生,來修福德。證到涅槃的這種智慧有了,但是菩薩因為悲心,所以來陪我們這些眾生、這些公子,在生死大海當中,好象是游樂、是游戲。
再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不會游泳的人跳到水裡是很痛苦的,會游泳的人跳到水裡是如魚得水,在水中能夠救人。菩薩就像是這個會游泳的人,因為有這種智慧。破除了我執我見,斷除了煩惱,不再有生死、煩惱的問題,內心困惑、生死迷惘這些問題都完全解決的人,我們說證到涅槃了。
破除了我執我見了,有智慧、有悲心,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有智慧,斷了我執我見,但是對眾生的生死棄之不顧,那不是我們學菩薩道的人所修的這種涅槃。所以這個地方說「深樂涅槃,而游生死」,生死像是游戲了。
在《華嚴經》裡面怎麼講呢?說這個生死好象是「如游園觀」,視這個生死、投胎轉世、輪回好象是去參觀花園。我們去參觀花園一定很高興很愉快,那菩薩來示現生死,就好象我們去參觀漂亮的花園一樣。
所以,生死對菩薩來說就是一個機會。輪回是美事;能夠參加輪回是一件好的事情。能夠有生死的機會,才有度化眾生的機會,培福德的機會。所以我們一般人認為這個輪回痛苦,生死像冤家,但是對一個修菩薩道的人來講呢,輪回是美事情,生死是機會。
一個人離開世間了,時間到了,眼睛一閉,呼吸停止了,我們世間的人叫做死亡、別世、逝世。離開人間,好象是一個很悲哀的,走向一個渺渺茫茫的世界去了。
但是我們佛法裡面怎麼講呢?就叫做往生。我們造了這麼多的業,這一生離開世間了,就像一個破破爛爛的房子我們丟掉它不要了,再去換一個新的房子。我們所造的善業,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我們所結到的善緣,甚至我們所做的壞事,所講的壞話,這些善業惡業跟著我們又去轉生,投胎轉世,往生了。
所以佛教對這個死亡認為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善終;必須要多造善業以後,我們就是以一個舊房子去換了一個新房子。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不想永遠住在破爛的房子。
這個身體會老會病會死,就像一個破爛的房子,再怎麼保護、再吃什麼補、再打什麼針,終究是會老病死。我們再怎麼愛它、保養它,二十四小時照顧的這麼好,怕它冷怕它熱,有冷氣有暖氣,睡覺要睡這個彈簧床...,再怎麼保養,這個肉體終究送給我們的是老病死。
但是還沒有老病死之前,我們可以學習許許多多的知識,學習許多的智慧,我們可以發悲心去利益眾生,做義工、做善事,培養許許多多的福德。然後我們有一天老病死了,我們乘著這個業力、乘著這個願力又去往生了。往生到善道、好的家庭、好的父母、好的朋友,我們又是從小baby來到這個人間了。
所以佛法對生死,它認為這是一個過程。死才能生,生必然走向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因為眾生總是執著某一個過程,希望它停留在一個點上,所以會痛苦。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講。一棵樹開花了,花謝了,結成果實。是不是因為花謝我們痛苦呢?不會;因為必須花謝了才結成果實。果實成熟掉下來了,我們會悲哀嗎?不會;因為果實成熟掉下來以後,才變成種子。種子掉在泥土以後,種子變化了,開始抽芽、長芽了,種子沒有了。這個芽慢慢的長葉子,抽枝發芽了,芽也不見了,變成樹枝樹葉。然後又開花、結果、果實掉落、又變成種子、抽枝發芽...
花謝了,我們不說花死了,我們說花謝了,果實生出來了。因為果實成熟了,掉下來了,它變成種子了;種子變成芽、變成樹枝、然後長葉子,又重新開花。所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被生死困惑,就是我們永遠想保留某一段過程,就像希望花永遠是花,果實永遠是果實,這個說不過去。我們之所以痛苦煩惱,就是深深的執著其中一段過程,永遠不要變化。因為錯誤的執著,也導致了生命的困惑。但是證到涅槃的人了解這些過程,了解身心的無常,從無常當中了解無我。
這個生理的變化,我們也擋不了,即使一個聖者佛陀來到這個世間,也是擋不了,也不能夠違背這個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大法則就是什麼呢?前因後果,主因助緣不斷的在變化。
佛陀八十歲要離開世間了,老病死照樣的,只是他的心境是平靜的、寧靜的、安祥的,預知死至的,幾個月前就說「我要走了,你們有問題的趕快問,否則沒機會了。」所以叫阿難尊者把吉祥草鋪好地,再為弟子們說了《遺教經》,就這麼很安祥的,時間到了就走了。為什麼呢?跟法相應了,了解諸法的空性,隨順空性了。
我們眾生就是不了解諸法的空性,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涅槃,就是對生死莫可奈何的,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交了寶貴的學費。什麼學費呢?叫做生命。每一生每一世都交了一個生命,而又不了解生命,繼續的迷糊下去,這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們此生此世不要再白交這個學費了。我們要利用這個生死,了解生死,了生死而不被生死所迷惑,那就是要證涅槃。所以涅槃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一個最重要的目標,簡單的就是說要有智慧,破除了我執我見,生死自在、煩惱自在了。
作為一個真實菩薩,是深樂涅槃而游於生死,生死好象是游戲。在我們眾生看生離死別,那真的是哀傷莫已;但是佛菩薩看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眾生不了解每一生每一世都是這種生離死別,這種錐心之痛不斷的重演,但是又不能覺悟生死的真相,你看這個多麼愚癡啊!
這是講到真實菩薩證到涅槃,但是不進入涅槃,叫做無住涅槃。在無限的生死當中大顯身手,為眾生拋頭顱灑熱血,為眾生而修學善法,來利益眾生,這就是真實菩薩的作為。
第四個「所作行施,皆為眾生,不求果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理想、個人的抱負、興趣、專長;總之,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目標。有些人希望能夠身體健康,充滿著知識,然後找到一個好的職務,收入豐富,然後有嬌妻美妾,有聰明的子女。我們不說對或者是不對,好或者是不好。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一種座標、理想抱負,我們都是為了這一個抱負而認真去努力奮斗,這個會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意義。
那我們請問,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他的目的是做什麼?他求什麼?
佛菩薩所作所為,「皆為眾生,不求果報」,跟我們凡夫所希望的大不相同。我們所作所為都跟「我」有關系——我的名利、我的權位、我能支配的、我能利用的、我能享受的;我們凡夫所想的一切一切都是跟「我」有關。佛菩薩呢?跟「我」無關,而是跟眾生有關;這個就是凡夫俗子跟佛菩薩的差別。
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我們是不是菩薩啊。如果我們所作所為,十分當中有一分兩分為眾生就很不錯了;如果是有五分六分那就更了不起了;如果我們所作所為有七分八分真的是為利益眾生,剩下一兩分只是維持家計,那真是大菩薩了。佛菩薩是千分、萬分都是為了眾生。
所以由這個地方了解自己修行的功力——我們的存心是為眾生還是為自己?如果是有一點點為自己的話,那跟菩薩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如果是真正的為了眾生的時候,就不會去計較說度眾生好苦喔,不會有這個念頭了。
有些信徒就說:「師父!我們在賺錢,很難學佛。」賺錢不是為了自己嗎?有家庭的人的確是如此。但是佛菩薩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在家信徒,賺錢是正常的,不賺錢是不正常的。因為你賺錢,你可以去養父母、妻子兒女,給他們受教育、給他們溫飽、給他們生活舒適,這也算是布施。
如果是說我們的收入把它分成四等份,一份來維持生活,一份繼續投資,一份來儲蓄,然後一份來做一些公益事業,這也是在家當中修菩薩道了,也是稱為菩薩。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菩薩就是供在佛桌上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才叫做菩薩。
事實上,我們許許多多在家的菩薩,一方面賺取了社會的利潤,因為他服務這個社會,從事士農工商種種的工作來利益眾生,這個也是算布施;布施你的知識、布施你的體力、布施你的精神。守住你的崗位,讓這個社會能夠運作得很圓滿。
因為我們利益眾生,所以社會給我們一份薪水。這一份的薪水就可以養家活口,可以維持家計,可以儲蓄,甚至可以繼續投資,然後再抽出一部分來布施,來做救濟的工作,對弱勢團體的關懷。
真實的菩薩,簡單的說必須要有空的智慧,有實際慈悲的行為,這兩個結合在一起,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實的菩薩。不管有家庭沒家庭、出家或在家,只要是所作所為皆為眾生,不求個人私欲的這種果報,皆是行菩薩道,就是真實的菩薩。如果有絲毫為了個人的名利、個人的享受、個人的支配欲,那這個跟菩薩道就相違背了。
所以佛陀就總結的說了「是為四種真實菩薩福德」,這裡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真實菩薩再加上兩個字「福德」。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為什麼要皈依佛呢?因為佛的智慧跟福德圓滿了。「兩足尊」就是智慧與福德兩種都圓滿了。還有一個意思是,在以兩只腳走路的當中,人是最尊貴的,而在人的當中最尊貴的就稱為兩足尊。
這是講到了四類真實菩薩。一個真實的菩薩,能夠信解空又信解業報,也就是說不去執著萬法空,而又能夠起大悲心來度眾生;知一切法是無我,又能夠於眾生起大悲心。不會因為一切空而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反而是因為一切是空,所以一切可以改變;再不好的人只要給他一個因緣、一個機會,他就變成好的,所以永遠不會失望,永遠抱著一顆永不失望的信心來度化眾生。
眾生要到哪裡去度呢?在生死大海當中來度。要有什麼本事呢?就是要證悟涅槃的智慧。所以說深樂涅槃而游生死。然後度化眾生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所作所為皆為眾生,就是不忍眾生的痛苦。眾生沒有智慧,所以在生死大海當中頭出頭沒,很可憐。菩薩是必須在這個輪回生死當中來拯救眾生,這個就是真實菩薩的本來面目了。
我們看這個佛像,你看所有的菩薩頭發留得長長的,衣服穿得漂漂亮亮的,然後稍微有點胖,但是這個胖不是一般的傻胖,是真正的那種福相;所以菩薩相一定是這種很有福德的。但是羅漢相就不同了。我們看到寺廟裡面的這個羅漢相,瘦瘦巴巴的,眼睛凸、大大的,這個千奇百怪的。
從行相來看,菩薩是修兩個學分:一個是智慧的學分,一個是悲心福德的學分。這兩個圓滿了,稱為佛;還沒有圓滿,稱為菩薩。菩薩再去分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前另外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子;這個都是講到菩薩的福德智慧這兩個學分圓滿不圓滿,分很多等級。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四種真實菩薩福德,特別去提這個福德,就是讓我們了解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對於我們的社會、家庭、鄰居不能冷漠,好象一切與我無關,這樣就錯了。我們必須覺得宇宙的事,就是我個人身心的事;我個人身心的事,也就是眾生的事,也就是宇宙的事;所以宇宙即我、我即宇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個是菩薩道所應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