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0~7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0)

傅味琴講於 2006.4.4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燒香要燒到苦廟裡,
供養是供養清淨比丘僧
提要:
 ■ 供養弘揚正法的清淨比丘僧,功德不可思議,當然果報也殊勝
 ■ 燒香要燒到苦廟裡,供養是供養比丘僧的四緣所需
 ■ 佛陀是在清淨道上圓滿人格的;正法是使眾生覺悟,走上清淨道;僧是清淨為
  體,清淨才稱寶
 ■ 戒持不起來,就成了掛名比丘
 ■ 自己求解脫,教導眾生走解脫道的比丘,才稱福田僧

供養弘揚正法的清淨比丘僧,
功德不可思議,當然果報也殊勝

我在成都昭覺寺聽老一輩講,從前能海上師講經,聽眾都是幾千,聽法的人多,當然得到法益的人也多。所以比丘的功德不可思議,佛說過,“龍不可思議,出家不可思議”,這是指真正的出家人說的。既然有如此大的功德,我們把種子投在這裡,以後的果報當然是非常殊勝。

能修行弘法的出家人是我們培福最殊勝的地方,如果你供養是為了使出家人安心修行,快快證果成道;是為了出家人弘揚正法,教育眾生,這樣的發心,下的種子就殊勝。土地殊勝、種子殊勝,當然果報也殊勝。

燒香要燒到苦廟裡,
供養是供養比丘僧的四緣所需

從前有句老話:燒香要燒到苦廟裡。現在卻相反了,這個廟造得富麗堂皇,是天天趕經忏做佛事的富廟,還有臨時來參加經忏的假和尚,這種地方去的人特別多,大家都想去湊熱鬧。人多了排場也大,做起佛事要價幾萬元,照樣有人願意出錢,因為覺得有氣派。

其實照釋迦佛的規定,比丘是以四緣生活,供養比丘僧是供養他的道糧,要供養他的吃的、穿的、看病的醫藥、以及住的條件。而且供養是供養清淨比丘僧,並不是叫你去供養假和尚。假和尚道風不正,拿了你的錢去敗壞佛門,你有功德還是有罪過?這種供養,性質都搞錯了。

為什麼說燒香要燒到苦廟裡?因為你不去供養,裡面的出家人就要餓肚子,修行也會受影響。為什麼會變成苦廟呢?因為他講修行不做佛事啊,靠做佛事取得經濟來源的人,他生活富裕得很,你也不必再操心他們會餓肚子。

佛陀是在清淨道上圓滿人格的;正法是使眾生覺悟,走上清淨道;
僧是清淨為體,清淨才稱寶

三寶的寶就體現在清淨上,佛陀的人格最圓滿,因為是在清淨道上圓滿的;正法就是清淨的法;跟佛陀出家的比丘僧以清淨為體,所以稱為清淨比丘僧。你出家,佛就要叫你走清淨的路,你去受清淨的戒就能得一個清淨的戒體。比如說木頭是桌子的體,有木頭才能做成一張木頭桌子,沒有木頭,你木頭桌子能夠做得出來嗎?

戒持不起來,就成了掛名比丘

假如一個出家人走不清淨的道,他連體都沒有,他這個比丘僧怎麼安立起來呢?假如給你授戒的師自己持戒不清淨,那麼你得的戒體也不清淨,就好比媽媽血裡有毒,生下來孩子血裡也有毒。有的邪師還會告訴你“末法時期了,持戒是持不起來的!”持戒持不起來,那你成了掛名的比丘。所以末法時期再不弘揚正法,再不讓大家知道釋迦佛的教導,以後會像中了毒一樣越來越邪。

自己求解脫,教導眾生走解脫道的比丘,才稱福田僧

“解脫福田運轉正教輪”,福田僧是指修行的比丘、清淨的比丘,他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了生死,到彼岸,證阿羅漢果,並能完成內護正法、廣度眾生、興隆佛陀的教育事業的責任,這樣的比丘才是福田僧。我們應該恭請的是福田僧。

“解脫”,自己走在解脫道上,又教導眾生走在解脫道上。我年輕時的出家人,口上還有句話:要了生死,要斷煩惱。了生死就是解脫。如今連“了生死”三個字也很難聽到了,更難聽到“要斷煩惱”。生死從煩惱來,你不斷煩惱,生死能了得脫嗎?不知道斷煩惱,了生死不是空話嗎?不知道該怎麼樣斷煩惱,這條道路就不是解脫道。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1)

傅味琴講於 2006.4.4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以法度眾生,
是教導眾生走上解脫道
提要:
 ■ 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煩惱,煩惱不可怕,沒有悲心最可怕
 ■ 佛以法度眾生,是教導眾生走上解脫道
 ■ 對於煩惱輕的人,我們應該尊重他,所以尊重不等於不平等
 ■ 死亡是悲哀的事,生下來也是悲哀的事
 ■ 所謂長壽,百歲的最後幾天還不是短命
 ■ 佛弟子應學無量壽,修行人搞八十大慶,連世俗的感情都脫離不了

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煩惱,
煩惱不可怕,沒有悲心最可怕

生死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煩惱。前兩天有同學來向我求忏悔:“老師,我有時候還要動瞋恨心,這樣修行咋辦呢?”她心裡很慚愧。我就跟她說:“你不要難過,煩惱不可怕,沒有悲心才最可怕。”好比病不可怕,沒有藥才可怕。有了病沒有藥,那不是完蛋了?

釋迦佛叮囑十六位大阿羅漢,他們自己也發願“常住生死林”。對他們來說,生死是沒有痛苦的,因為他們沒有煩惱了。我們眾生流轉生死為什麼痛苦?因為我們有煩惱。實際上有煩惱才有生死,沒有煩惱就沒有生死。

佛以法度眾生,是教導眾生走上解脫道

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把他們度到彼岸,得到解脫,所以佛以法度眾生,就是要眾生走解脫道。居士要向出家人學習,因為出家人走的是解脫道,是人天師表,佛涅槃後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一般理解,因為他們在形象上跟釋迦佛一樣,釋迦佛剃除須發、披上袈裟,他們也剃除須發、披上袈裟,不穿在家人衣服。實質上呢?釋迦佛自稱是大阿羅漢,而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就是要證阿羅漢果,了脫生死;釋迦佛講法四十九年,作為內護正法的比丘,也應該代如來宣化,弘法度眾生。出家人通過修行可以做到跟佛一模一樣,有這麼樣殊勝,那當然可以成為釋迦佛的代表。

對於煩惱輕的人,我們應該尊重他,
所以尊重不等於不平等

四眾弟子的排列,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居士是排在出家人的後面。有人一聽這話,世俗觀念起來了,“這樣不平等,為什麼男的排在女的前面?”這不是封建觀念,這是尊重,對於煩惱輕的人我們應該尊重他,因為他素質好,成績好。為什麼比丘尼戒條比比丘戒多?就因為女眾比男眾煩惱多。

死亡是悲哀的事,生下來也是悲哀的事

比如你們在我生日那一天搞演出,男眾部幾個同學請我過去。菩薩戒裡規定,有請就必須到。也怪,我自己的生日都記不得,你們倒來提醒我。我年輕時記不得我幾歲,我女的生日也記不得,可把她氣壞了:“你過生日我還給你煮碗面,我哪一天生日你都不知道。”

前兩天有人給我寫了一張紙條:老師一向不主張過生日,希望老師給我們講講過生日有啥意義?生日有兩種,一種是悲哀的事情,因為生老病死又開始了,有生必有死;假如死亡是悲哀的事,當然你生下來也是悲哀的事。好比一輛火車開動了,必然先拉一聲汽笛“嗚——”意思“嗚呼哀哉,人生開始啟動了”。人生的路上都是自私的,有人形容車輪的聲音是“壓死不管,壓死不管”——人間互相欺壓,你壓死了我都不管。一到了站,下車喽,你的人生路程完了,過一段時候火車又開了,又是嗚呼哀哉,第二生開始了。你出生以後干些啥?無非造業、消耗福報,像這樣的生日慶祝他干什麼?要慶祝也好,高興總比悲哀好。

所謂長壽,百歲的最後幾天還不是短命

中國人的風俗,生日要吃一碗長壽面,長壽面最多一尺長吧?如果是一丈長的面,你吸進去,樣子就很滑稽。就算是一尺長的面,兩尺跟一尺比,究竟一尺是長還是短啊?所謂是長壽,百歲的最後幾天還不是短命?

佛弟子應學無量壽,修行人搞八十大慶,
連世俗的感情都脫離不了

外國人風俗,一只生日蛋糕,上面寫著“祝你生日快樂”,還插了很多蠟燭。光明代表智慧,你本人就把它吹滅了,滅了不是完了?

現在的佛弟子,連出家人也喜歡搞什麼八十大慶、九十大慶,不學學阿彌陀佛無量壽,去搞有量壽!從前有個名山道場,請我去講課。有一天當家跟我們打招呼:“不好意思,你們把房間並一並吧,因為這兒從前的老和尚八十大慶,他的親戚全要來祝壽,他說一定要給他十間房間。”就算一個房間住四個人,那要四十個人啊。既然出家了,連世俗的感情都脫離不了,還想解脫生死。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2)

傅味琴講於 2006.4.4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來人間為了繼承佛陀的正法事業,要學佛榜樣,
發願在娑婆世界成佛
提要:
 ■ 來人間為了繼承佛陀的正法事業,要學佛榜樣,發願在娑婆世界成佛
 ■ 修行人過生日,越簡單越好,禮物就是把祝願寫在紙上
 ■ 比丘為什麼在第一排,因為成績最好;男居士為什麼在女居士前面,因為不生
  孩子;女居士能走解脫道,也是女中丈夫
 ■ 最殊勝的功德是能解脫生死,不要去為新婚夫妻的生死流轉作證明

來人間為了繼承佛陀的正法事業,
要學佛榜樣,發願在娑婆世界成佛

還有一種人,他到人世間是來修行,來行菩薩道,來繼承佛陀事業弘揚正法的,像這樣的人,慶祝慶祝他的生日我看還有點意義。不過,他本人也不想要慶祝吧?一個人弘揚正法行菩薩道,跟慶祝生日有什麼關系?難道一定要人家說:祝你生日快樂,他才快樂?如果沒人說,他生日那一天就從早到晚煩惱?沒這回事吧。我們慶祝釋迦佛的生日,那是鼓勵我們學釋迦佛的榜樣,釋迦佛發願來到娑婆世界成佛,我們也要發願在娑婆世界成佛,那樣的生日紀念才有意義。

修行人過生日,越簡單越好,
禮物就是把祝願寫在紙上

你們也許會問,既然這樣,那天老師怎麼不反對呢?我不敢違逆眾心呀,佛門裡最重視大眾的心意。如果我是一個人,自己在好好修行,我肯定不會去想,我哪一天生日。

世俗人過生日總把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大家歡歡喜喜,主人才高興。外國人還有一個風俗,比如船上有一個人過生日,他給整船的旅客每人送一包禮物,整船的人都高興,我看過生日真正的意義就在讓大家都歡喜。

其實,那一天也很簡單,修行人嘛越簡單越好,沒有放炮,(眾笑)也沒有吹起來唱起來,有人就喜歡這些,搞這些干嘛呢?我真想不通。那天同學們說要給老師獻上禮物,禮物就是幾張紙,上面寫了幾句話,這樣就簡單,修行人要越活越簡單。

比丘為什麼在第一排,因為成績最好;男居士為什麼在女居士前面,
因為不生孩子;女居士能走解脫道,也是女中丈夫

你們那一天演出一個故事,有個成績最壞的學生經過老師啟發幫助,考了第一名。這個學生是近視眼,以前排在最後一排,老師問他:為什麼不說你是近視眼,排得遠了看不見黑板?那個學生說:第一排都是成績好的人,我這個成績哪敢提啊?老師就說:你現在可以坐第一排了。這個故事也可以作個啟發,比丘為什麼在第一排,因為成績最好。

為什麼男居士要在女居士的前面呢?我想也許是男居士不生孩子的關系。女居士生了孩子,麻煩事可多了,麻煩事多了,你怎麼修行啊?所以釋迦太子生了一個孩子,就取名羅睺羅,意思就是障礙。

現在計劃生育,只准生一個,從前沒限制,1958年我在北京住在唐老居士家裡,唐太太生了十七個,家裡像個托兒所,(眾笑)早上洗臉要排隊,你說唐太太怎麼修行呢?所以還是做男的好,不用生孩子。你們來學法的女居士也不用生孩子了,所以叫女中丈夫,最好把箱子裡的洋娃娃也丟掉算了。

最殊勝的功德是能解脫生死,
不要去為新婚夫妻的生死流轉作證明

出家人自己在走解脫道,通過講經說法,教育眾生也走上解脫道。眾生在生死流轉裡,最殊勝的功德是能解脫生死。

聽說海外有個滑稽的風氣,世俗人家結婚典禮,法師竟然去證婚。我們知道結婚是男女相愛,本身就是不清淨的事情,比如玫瑰花、桃花不能供佛,因為這種花都是表示男女情愛。出家人要引導居士走解脫道,年輕男女結婚,出家人管這種事干什麼呢?還去證婚!證明你們生死流轉。(眾笑)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3)

傅味琴講於 2006.4.4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比丘不碰女體,比丘尼不碰男體,居士就做不到
提要:
 ■ 比丘不碰女體,比丘尼不碰男體,居士就做不到
 ■ 只知唸不知法的女居士,竟然去拉比丘的手,盡背罪過
 ■ 出家人不走解脫道,實是離譜了
 ■ 眾生煩惱未斷盡,即使到了淨土,也並未到彼岸
 ■ 不要做對娑婆世界佛教不利的事,在家同學要出家同學一起弘揚正法,
  走解脫道 

比丘不碰女體,比丘尼不碰男體,居士就做不到

比丘比丘尼為什麼殊勝?居士有很多方面都做不到,出家人就能做到。比如,比丘不碰女體,比丘尼不碰男體,最好連衣服也不要碰,居士做得到嗎?在家裡你三天不碰老婆,老婆嘴唇翹得可以掛油瓶。社會上的禮節還要你握握手呢,在家人不做,場面上也說不過去。人家給你介紹,“這是王主任。”王主任朝你伸手,你一看是個女的,馬上合掌,“阿彌陀佛!”(眾笑)行得通嗎?出家人就行了,你合掌,人家也能理解,因為你是出家人嘛,還說你做得對做得好。

只知唸不知法的女居士,
竟然去拉比丘的手,盡背罪過

現在有些出家人也跟女的握手了,這樣戒律還能清淨嗎?很多年前,有個寺院門口來了一輛小汽車,下來一個大和尚。那些老太太都圍上去,有的拉師父袖子,有的握師父手,有的抓師父手臂,“師父啊師父啊,你還認得我嗎?”我實在忍不住了,就過去大吼一聲“你們全走開!”,她們嚇一跳了,“你們女居士能碰比丘師父嗎?”佛門搞到這麼個地步,這些居士只知道唸而不知道法,什麼都不懂,盡背罪過。我這是舉舉例子。

出家人不走解脫道,實是離譜了

出家人以戒為師,以清淨為體,引導眾生走解脫道路,是人天師表,所以稱福田僧。
你們可能會說:現在末法時期的情況不是這樣了,有些出家師父也不跟我們講怎麼斷煩惱,也不教我們怎麼修解脫法,他們自己好像也沒有這樣做吧?即使這樣,我講法總要根據經文講。現在這種情況確實是有點離譜了,不過這也不是全面,還是有善知識在教導眾生要解脫生死,要弘揚正法,要走清淨道。為什麼會出現了這種情況?可能由於無知而搞錯了。因為搞錯了,清淨的這面就抓不起來了。

眾生煩惱未斷盡,即使到了淨土,也並未到彼岸

如今最普及的就是唸佛,眾生習慣於打妄想,能做到心裡念佛,改掉打妄想的習慣,這是極好的方便。淨土宗初祖的講法很符合釋迦佛的教導,他主張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發菩提心,要弘揚正法行菩薩道,這樣做就沒錯了。釋迦佛從來也沒有說過:不必深入經藏,聽法是浪費時間,只要唸佛求往生就了脫生死了。你往生極樂世界,你還是眾生,這是靠阿彌陀佛的接引進了蓮花,可是你煩惱沒斷盡,你還沒到了脫生死的彼岸。

不要做對娑婆世界佛教不利的事,
在家同學要出家同學一起弘揚正法,走解脫道

而現在呢?變成只要唸佛就什麼都解決了,這種思想很普遍,那還需要聽法弘法嗎?這樣佛法就消滅了,佛可不是這個意思!現在哪怕看到魔化現的假和尚、劣比丘,盡在佛門裡搞破壞,把佛門搞得烏煙瘴氣,也沒人說話,因為沒有說話的必要了嘛,我又不想留在娑婆世界,說了,別人還說我背罪過呢。

這種做法,這種觀點,對娑婆世界釋迦佛的佛法事業很不利呀。釋迦佛贊歎往生極樂世界,可不贊歎因此把娑婆世界的佛教事業搞垮啊。所以希望出家同學能按照釋迦佛的教導,對眾生要弘揚正法;在家同學應該跟出家同學在一起,都走上解脫道。

今天講到這裡。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4)

傅味琴講於 2006.4.5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為眾生能解脫生死,
願十方聲聞聖僧能安住人間弘揚正法
提要:
 ■ 為眾生能解脫生死,願十方聲聞聖僧能安住人間弘揚正法
 ■ 如果只要居士修供養,那佛陀教育四眾弟子的事業豈不成了空話
 ■ 把居士培養好,將來就能成為一個懂佛法的優秀出家人
 ■ 不懂佛法、不明因果、盡起煩惱,這樣能合得來嗎?
 ■ 不要不學佛法只學唱唸,更不要利用佛法取報酬,出現“大悲石,楞嚴車” 

為眾生能解脫生死,
願十方聲聞聖僧能安住人間弘揚正法

“解脫福田運轉正教輪,十方聲聞聖眾願安住”,這兩句是贊歎聲聞聖眾的功德,同時也指明了僧眾應負起內護正法的責任。這跟居士也有關系,四眾弟子是一家人。僧眾是師,居士皈依僧就應該跟僧學習,既然要學,怎麼能說跟居士沒關系?現在有許多話硬是把居士跟出家人分開來,如今這種分裂傾向更是嚴重。有人不務正業,又忙死人,放棄了護持正法的責任。反過來,他們卻跟居士說:你們在家居士只要修供養就可以了,護持正法是出家人的事情。即使出家人在弘揚正法,有居士作助手那不更好嗎?何況今天說這種話的出家人,並沒有在護持正法,居士在弘法中貢獻一點力量,你還要不贊成,那麼沒人出來弘法,法不是要滅了嗎?只有魔王波旬才希望正法很快滅亡。所以你們聽了這些道理以後就要負起弘揚正法的責任來。

如果只要居士修供養,
那佛陀教育四眾弟子的事業豈不成了空話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有四個道場了,如果你們當學生的不輔助我,我老師一個人咋忙得過來?所以有許多培養時間較長的學生也當了老師,還有許多學生忙著弘法事業的工作,有這麼多人在參加弘法事業,那不是更好嗎?比如我們辦起了佛學苑,能說:“你們居士報了名,只要來佛學苑供養供養,就回家吧。”那麼佛陀教育四眾弟子的事業豈不成了空話?

把居士培養好,
將來就能成為一個懂佛法的優秀出家人

佛門是專門培養下一代的地方,你把居士培養好了,他懂了佛法,將來出家,他就成了一個懂佛法的優秀的出家人。國家領導也很關心佛教事業,一再希望今天佛門裡的高僧大德要團結起來,少為自己打小算盤,把佛教搞好,因為佛教對國家對人民很有貢獻,至少釋迦佛講的道理,可以教導眾生提高道德修養。

不懂佛法、不明因果、
盡起煩惱,這樣能合得來嗎?

佛弟子應過六和生活,現在佛弟子合不起來,說明他們不懂六和,掛上了“六和”的牌子,裡邊卻經常吵鬧,連唸佛唸六個字還是四個字,也會吵起來。不懂佛法的人,不明白因果,盡起煩惱,這樣子能合得起來嗎?要合得起來?只有弘揚正法。

不要不學佛法只學唱唸,更不要利用佛法取報酬,
出現“大悲石,楞嚴車”

可如今在佛門裡弘揚正法的人很少,反正只要你會幾句唱唸,就有紅包包,所以人家說佛門是最好賺錢的地方。海外有位法師說過,他們那裡出現“大悲石,楞嚴車”。意思就是你只要學會唸大悲咒,你就能賺到一石米的報酬,如果你學會楞嚴咒,你能夠賺到一車米的報酬。而且唱唸還要聲音響,哪個聲音最響,哪個就是大和尚,這是佛教嗎?《金剛經》佛說:“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你唱經文,除非旁邊的人學過,那還聽得懂,假如沒學過,就不知道在唱點啥。非但經文不懂,連音聲也聽不懂,那能起什麼作用?所以把弘揚正法變成了唱唸,就是變相的滅法。還不如別唱了,好好唸經吧。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5)

傅味琴講於 2006.4.5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僧眾的功德極其殊勝,
比丘能持好戒律、威儀、細行,就能代表如來形象
提要:
 ■ 不要讓過去被批判的趕經忏,變成正常現象了
 ■ 誦成了唱,更不好懂,可不能把弘法的責任排除掉
 ■ 僧眾的功德極其殊勝,比丘能持好戒律、威儀、細行,就能代表如來形象
 ■ 供養清淨的比丘僧,就等於在福田裡下種子,將來你的福報也大
 ■ 出家僧眾走解脫生死的路,引導眾生走解脫生死的路,所以“解脫福田”就說
  明了僧眾的功德道 

不要讓過去被批判的趕經忏,變成正常現象了

我年輕時候,唱唸還沒有這麼普遍,是誰推動了唱唸這股風?就是做佛事抓鈔票這批人。從前上海佛教青年會,對趕經忏做佛事專門組織過批判。挑了擔子,哪家死人就往哪家跑,這些人被稱為不務正業的馬路和尚。現在卻變成正常現象了,因為見多不怪,全顛倒了。

誦成了唱,更不好懂,
可不能把弘法的責任排除掉

我年輕時候,信佛的人一般都在家裡誦經,點上三支香,敲敲木魚,現在也變成唱唸了,唱的聲音就很難懂,比如《爐香贊》,用唸的方式,最後是“菩薩摩诃薩”,絕不會唸成“菩薩摩啊摩啊摩诃薩”,可是唱的時候就要這麼唱。“摩诃薩”能翻譯成“摩啊摩啊摩诃薩”嗎?因為唱要有調,要把“摩”字拉長,可是一口氣沒有這麼長,只好再來兩個“摩”。既然漢地佛教已經形成了這種風氣,你要保持就保持吧,可不能把弘法的責任排除掉。

僧眾的功德極其殊勝,
比丘能持好戒律、威儀、細行,就能代表如來形象

應該明白僧眾的功德極其殊勝,既然說他殊勝,就要說出殊勝在哪裡?你總不能說不知道,或者亂解說。

比丘僧要受250條戒,如果都能持好,素質就高,這是居士遠遠比不上的。居士只受五戒,四條是根本戒,一條是放逸戒。酒戒雖是放逸戒,其實很重要,殺盜YIN妄四根本戒,還可以開許不受,酒戒不能開許不受。從條文的數字上說,出家人受的戒是居士的50倍,這還不包括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如果你真能完全照比丘戒清淨受持,再能做到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形象也跟佛差不多了,會使所有世間上的人都起恭敬心,所以比丘持好戒能代表如來的形象。反過來說,比丘受了戒不持戒,敗壞如來的形象,自身背了罪過,世間人也不會恭敬他。

供養清淨的比丘僧,
就等於在福田裡下了種子,將來你的福報也大

因為僧眾的功德極大,責任極大,所以供養清淨的比丘僧,你的福報也極大,因此就稱出家人為福田僧。在福田裡下種子,你的福氣無形中就會增加,雖然你看不見,但肯定會有。因果的轉化,不因為看不見而不存在。老話說:明中去,暗中來。一個老板錢賺得多,假如他不信佛,他總認為是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如果是信佛的,他就懂這是自己過去世培植的福報。這種道理世間上人也知道的,所以世間上人也主張行善積德。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就說:“與其積財與子孫,不如積德於子孫。”

出家僧眾走解脫生死的路,引導眾生走解脫生死的路,
所以“解脫福田”就說明了僧眾的功德

出家僧眾不僅僅是你培福的福田,而且還給你智慧,教導你修行。引導你走一條能解脫生死的路,出家人自己走解脫生死的路,又引導眾生走解脫生死的路。所以“解脫福田”這四個字就說明白了僧眾的功德,如果你不照佛的教導去走,不說走邪吧,也是走偏了,因為你沒有做到佛陀的要求。佛陀要求出家人都要走解脫道的道路,斷煩惱,證阿羅漢果,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因為不懂佛法呀,不懂佛法就是沒有接受佛陀的教育。有些出家人總是說“慚愧慚愧”,可往往就是不肯改正,這跟慚愧的意義相違背了,慚愧了就應該改正啊。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6)

傅味琴講於 2006.4.5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出家人自身敗壞,問題就嚴重了,
教育眾生的功德也就不存在了
提要:
 ■ 內護正法的出家二眾能具足正知正見,能負起教育居士的責任,僧團就能清
  淨和合,佛教就有希望
 ■ 出家人自身敗壞,問題就嚴重了,教育眾生的功德也就不存在了
 ■ 佛門講規矩,這很好,不懂佛法就不好,靠唱唸生活,這叫佛弟子嗎?
 ■ 講規矩也要依戒依法,為什麼穿了裙子不能拜佛,這是誰家的規矩
 ■ 不要把封建意識搬進佛門來,不要使初進佛門的人坐立不安 

內護正法的出家二眾能具足正知正見,能負起教育居士的責任,
僧團就能清淨和合,佛教就有希望

四眾弟子都是佛弟子,出家二眾是在裡面一圈,叫內護,在家二眾是外面一圈,叫外護。裡面一圈的人具足正知正見,走解脫的路,做好榜樣,引導眾生也走解脫的道路,那麼居士跟著你學,這樣的路線就不錯,這個僧團也能夠清淨和合,也能夠鞏固。

如果外面一圈自由散漫不像樣,裡面一圈很好,這還有希望。因為出家人能負起教育居士的責任,居士稱出家人為師父,接受師父的教導,那是理所應當的。就好比學校裡老師很好,學生有點調皮,這還有辦法。

出家人自身敗壞,問題就嚴重了,
教育眾生的功德也就不存在了

假如出家人自身敗壞,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如果居士沒有覺悟,受了壞的影響也就變壞了;如果居士有覺悟,他就不聽你的。所以出家人自身敗壞,教育眾生的功德就不存在了。

假如外圈居士挺不錯,裡圈出家人不像樣,這也麻煩,善知識如果是出家人,他教育居士很容易;如果是居士,他要教育出家人很困難啊。所以出家的功德除了自身做榜樣,還有跟教育眾生分不開。

佛門講規矩,這很好,不懂佛法就不好,
靠唱唸過生活,這叫佛弟子嗎?

如今有些地方很講規矩,看起來也挺不錯,能講規矩給人們的印象總是比較好。我是22歲進佛門的,我差不多天天去聽經,因為我很喜歡聽經。那時上海佛教青年會有時候晚上也有講經,有一天晚上看到兩個外國人也來聽經,一個男的,一個女的。男的對女的很有禮貌,請女的先坐到位子上。看到他們這麼講禮貌,心裡總有點好感。可想而知,他們多少有點信佛,因為不懂佛法,就來聽佛經。

所以即使你規矩很好,很講禮節,你不懂佛法,你還得多聽經呀,否則你還比不上那兩個外國人。如果禮節能度眾生,何用釋迦佛來娑婆世界成佛講法?世間上就有很多禮節。你講規矩這很好,不懂佛法就不好。講經是比丘的責任,你不會講,至少要來聽聽學學啊,靠唱唸生活,這叫佛弟子嗎?

講規矩也要依戒依法,為什麼穿了裙子不能拜佛,這是誰家的規矩

而且規矩裡邊也還有問題哩,佛門裡的一切都要依法依戒,你這個規矩到底是不是戒律上的規矩?是不是佛法裡的規矩?有許多規矩真是奇怪,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比如說姑娘拜佛不能穿裙子,連廟門都不能進。我的大女兒唸初中時,她發心帶了同學進佛門拜佛,剛跨進門,旁邊老太太就說話了,“穿了裙子不能拜佛?罪過罪過。”我女兒回來問我,我說“可以的。”她還不放心,要我去問清定上師。所以家裡的人最難度,我說話她不信。清定上師聽了我的話,睜大了眼睛:“釋迦佛也穿裙子的。”

不要把封建意識搬進佛門來,
不要使初進佛門的人坐立不安

有居士林請我去講法,熱天我穿了短袖襯衫,有些老太太就說閒話,“老師講法怎麼不穿長袖子,穿短袖不莊嚴。”我就在講法時解答了這個問題:釋迦佛講法的時候連袖子都沒有的啦。佛門裡有規矩這很好,可不要把封建意識、自己搞出來的規矩加到佛門裡來,搞得大家原來的繩子還沒有解放,再加幾條繩子把人綁起來,這叫解脫嗎?有人在佛堂裡一坐,又有人說話了,“真罪過,屁股朝著佛坐了!”他就來問我,我說:“如果你面朝佛坐,也會說你罪過,因為你屁股朝著韋馱菩薩。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7)

傅味琴講於 2006.4.5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不懂佛法促使佛法很快消滅,用凡夫知見度眾生,仍然把眾生度到凡夫路上去
提要:
 ■ 按釋迦佛教導去做,跟搞封建迷信的就不一樣
 ■ 講經說法,講的跟佛說的不一樣,就不能叫代如來宣化
 ■ 要培養自身走解脫道,引導眾生走解脫道
 ■ 不懂佛法促使佛法很快消滅,用凡夫知見度眾生,仍然把眾生度到凡夫路上去
 ■ “運轉正教輪”是運用正法的教導來轉變眾生的*輪,才能把眾生度到彼岸
 ■ 辦學是培養人才,方法也得自願與強迫相結合

按釋迦佛教導去做,
跟搞封建迷信的就不一樣

這些不是佛法的條條框框像一根一根繩索往身上綁,所以有許多出家人,尤其是女眾,來到我們這裡就奇怪,“你們這兒怎麼跟我們那邊不一樣?”當然不一樣,搞封建迷信的一套,跟按照釋迦佛教導的原則去做,能一樣嗎?

講經說法,講的跟佛說的不一樣,
就不能叫代如來宣化

所以弘揚正法功德最大,什麼叫正法?佛講的法就叫正法,不是佛講的話,是人講出來的就要考查考查。講經說法,講的跟佛說的不一樣,就不能叫代如來宣化,只能叫自說自話。有人還跟釋迦佛講的話相反,釋迦佛的話叫正法,你相反地說,就是邪法。

要培養自身走解脫道,引導眾生走解脫道

我們這兒培養出家同學將來都要當法師,他們自身走解脫道,引導眾生也走解脫道,這就體現了出家的功德,他們還有發菩提心的功德。

不懂佛法促使佛法很快消滅,
用凡夫知見度眾生,仍然把眾生度到凡夫路上去

現在很少聽到同學吵架,可見得你們提高得很快。從前一起煩惱,就說“我是發菩提心來的”。發菩提心,不能口上說說,你發菩提心還起煩惱啊?你起了煩惱,咋度眾生?眾生嚇得都跑光了。即使眾生覺得你了不起,拋棄了社會上高額工資,辭職來到這兒從事弘揚佛法的事業,可你一點小事就冒火,瞪起眼睛訓話,你度得了眾生嗎?你們天天修光明觀,自身究竟發了光沒有?你心裡不忍辱,你咋發光啊?修禅定的人也不能不持戒、不聽法,戒定慧是一鼎三足,一個都不能少。修行人要依戒依法,你自搞一套,以凡夫知見去度眾生,仍然把眾生度到凡夫的路上去。所以說不懂佛法危害極大,既害自己不得成就,又害了眾生不明白道理走錯路,又促使佛法很快滅掉。

“運轉正教輪”是運用正法的教導
來轉度眾生的*輪,才能把眾生度到彼岸

“運轉正教輪”,正教就是正法的教導,也就是佛陀的教導。“輪”是車輪。車輪的運轉是為了把人送到目的地。講法度眾生,稱為轉*輪,這是比喻,講經說法好比是度眾生的車子,一講法,車輪就轉動了,要靠法才能把眾生度到彼岸。所以運轉正教輪,是運用正法的教導來轉度眾生的*輪,這是出家人應該負起的責任。

由於發菩提心,走解脫道,這種種偉大的功德,所以出家人是我們的殊勝福田。

辦學是培養人才,方法也得自願與強迫相結合

我發心辦學,目的就是培養人才,你們以後都要會講經說法。為了培養人才,必須強迫跟自願相結合。比如我們四個道場,你願意去哪個道場學法都可以,假如有的道場需要老師,那就得派你去,這是根據需要調配,這種方式,就叫自願跟強迫相結合。

修行也要自願跟強迫相結合。你聽了法,法喜充滿,你自願來到佛門修行,為了斷煩惱,將來證果成道,這是自願;你既然來了,就要服從管理。完全自願行不通的。比如什麼時候起床,如果由你自願,有的三點鐘起床,有的五點半,有的九點起床,那不是亂套了?這時就要你按照規章制度、紀律去做,也是自願跟強迫結合。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8)

傅味琴講於 2006.4.5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學菩薩法的人要有自尊心,才會出來行菩薩道
提要:
 ■ 沒有自願,培養不出覺悟;沒有強迫,烏合之眾不頂用
 ■ 出家同學要當法師,可不要躲在廟裡忙唱唸
 ■ 弘揚正法是釋迦佛的希望,大家要鼓起勇氣,樹立這顆菩提心
 ■ 不要作愚蠢的謙虛,因為這關系到佛弟子的責任
 ■ 學菩薩法的人要有自尊心,才會出來行菩薩道
 ■ 修菩薩法的人,要修好高潔大行,不可自許凡夫下劣輩
 ■ 培養自尊心,不等於以傲慢心去炫耀自己

沒有自願,培養不出覺悟;
沒有強迫,烏合之眾不頂用

沒有自願就培育不出覺悟,沒有強迫,烏合之眾不頂用。佛制定戒律,也是自願跟強迫相結合,受戒要自己發心,不能夠強迫人家受戒,也不能夠拖人家去受戒,這是自願;一受戒了,就要求你不准犯戒,告訴你犯戒下地獄,這是強迫。佛大慈大悲,還給煩惱壓不住偶然犯戒的人一個挽救方法,叫忏悔。

出家同學要當法師,可不要躲在廟裡忙唱唸

你們來這兒學法、來接受培養,這是你們自願;既然來學了,就要強迫你成才。出家同學將來個個當法師,可不要躲在小廟裡,整天忙唱唸,做佛事,拿紅包;在家同學要當老師。現在每個佛學苑老師很缺乏,即使沒有佛學苑請,只要有水平,你也可以弘法嘛。

弘揚正法是釋迦佛的希望,
大家要鼓起勇氣,樹立這顆菩提心

弘揚正法是釋迦佛的希望,也是我們辦佛學苑培養人才的目的。你們上台演講,不管講得好講不好都要上去,這是強迫的。哪怕你在眾人面前一講話就心跳,你放心,心再跳也不會從你口裡跳出來。說“我一上台就緊張得說話磕磕巴巴的。”我從小就磕巴,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假如沒人講法,你磕巴子能出來講法也是了不起啊,所以大家要鼓起這樣的勇氣,要樹立這顆菩提心。

不要作愚蠢的謙虛,因為這關系到佛弟子的責任

有的人看起來很謙虛,總是說“我講不好”,就因為你講不好,所以才叫你上去鍛煉。這種謙虛要不得的,這是錯誤的謙虛,愚蠢的謙虛,沒用的謙虛。你又不是腦膜炎後遺症,又不是二流子,謙虛什麼呀!該虛心的時候要虛心,不該謙虛的時候你謙虛就錯了,因為這關系到佛弟子的責任。

學菩薩法的人要有自尊心,才會出來行菩薩道

有人認為“你們都是菩薩,唯有我是凡夫”這話似乎很謙虛,實際上把佛弟子的自尊心撲滅了。每個人都這麼想,結果一個菩薩也沒有,這就撲滅了佛弟子大乘佛教的精神。學菩薩法的人要有自尊心,才會出來行菩薩道。

修菩薩法的人,要修好高潔大行,
不可自許凡夫下劣輩

撲滅了自尊心,大乘菩薩法你是行不起來的。修菩薩法的人,要修好高潔大行,不可自認凡夫,我是下劣輩,我業障重。我這個話是根據《戒定慧基本三學》裡《律海十門》的第二品《高潔大行品》講的,這是從戒律范圍裡說的。而且在受菩薩戒時戒師要問你:汝是菩薩否?就是問你是不是菩薩?你必須要回答,“我是菩薩。”你不能回答,“他們都是菩薩,我是凡夫。”那樣你不得戒,這個戒受了不起作用。

培養自尊心,不等於以傲慢心去炫耀自己

什麼叫傲慢?比如你跟別人說,“我是菩薩,你們要對我恭敬啊。”那就叫傲慢。自尊不等於傲慢,我們是培養自尊心,而不等於叫你隨便開口去炫耀自己。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9)

傅味琴講於 2006.4.4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不要由於學修分家而形成了錯見,要學修並重,為修而學,為學而修
提要:
 ■ 出家同學應個個成為人天師表
 ■ 不要有依賴心,不要關起門來修,沒有年輕一代,將來佛教就完了
 ■ 沒有弘法的菩提心,活得再長,三寶的飯也白吃了
 ■ 如今邪知邪見多如牛毛,再不運轉正教輪,佛教不就完了
 ■ 現在是末法初期,倒像是到了末法後期,講錯了也會盲目跟從
 ■ 不要由於學修分家而形成了錯見,要學修並重,為修而學,為學而修
 ■ 中國的佛門成立宗派後,分家分得厲害,如今連禅定都不能在居士林講 

出家同學應個個成為人天師表

我講這些話,希望你們不管是出家同學、在家同學,都要樹立起“我將來一定要弘法度眾生”這樣一顆自尊心。即使文化低,可以慢慢學嘛,誰也不能把人看死。尤其是出家同學,你出來不當法師誰當法師啊?出家同學個個應該成為人天師表。

不要有依賴心,不要關起門來修,
沒有年輕一代,將來佛教不就完了

你們千萬不要有依賴心。就好像那天你們給我過生日,你們又唱歌,又演戲,反正又不是我高興,你們高興麼就是了。你們還說,“希望傅老師長壽。”即使我再活十年,十年完了,如果還是靠我不靠你,佛教就沒希望了。

從前有個老太太對我有意見,說“傅老師喜歡年輕人,不喜歡我們老太婆。”這不是我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如果不培養年輕一代,都是老太太、老頭子,咱們關起門來修,修到後來,包括我這個老頭子全死光,那佛教不就完了?

沒有弘法的菩提心,活得再長,
三寶的飯也白吃了

為什麼我要對年輕人重視?因為你們活得比我長。如果沒有弘法的菩提心,你活得長也白活了,三寶的飯不能白吃啊,我辛辛苦苦培養你,目的就是叫你將來弘法。你不弘法,就辜負了釋迦佛的希望,使釋迦佛的事業沒有繼承人。

如今邪知邪見多如牛毛,
再不運轉正教輪,佛教不就完了

出家人是內護正法,一定要擔負起弘法的責任,在家同學要向出家同學學習,都要在人世間運轉正教輪。現在佛門裡的邪知邪見多如牛毛,這麼危險了,如果你是個真正的佛弟子,你就應該站起來弘揚正法。再不運轉正教,佛教不就完了?

現在是末法初期,倒像是到了末法後期,
講錯了也會盲目跟從

現在剛進入末法五百多年,還是末法初期,可如今這種氣氛,倒像是到了末法後期。末法初期應該是大家對理論非常有研究,但是統一不起來。現在大家都不懂佛法了,講錯了也只會盲目跟從,連爭論也爭不起來了。

不要由於學修分家而形成了錯見,
要學修並重,為修而學,為學而修

為什麼會致成這樣?原因可能很多,不過根據事實來分析,現在對法都不尊重,講經聽法越來越少,懂佛法的人不大肯講,不懂佛法的人也不大肯聽。也是由於學跟修在鬧矛盾,形成了錯見。你沒學好佛法,一味地去修,還不是盲修瞎練?修要照法上去修,無論是持咒、唸佛,都不能代表佛法,這是起止住妄念的作用。即使你心安定了,法上的道理你還是不明白啊。所以學修不能分家,要學修並重,為修而學,為學而修。

中國的佛門成立宗派後,分家分得厲害,
如今連禅定都不能在居士林講

可是在中國的佛門,自從成立宗派以後,分家分得厲害。現在的佛弟子,看見有人在修別的宗,就不發歡喜心。比如從前有個居士林請我去講法,我就講了三皈、五戒、忏悔文,大家聽得高興啊。林長聽到我講法中提到:佛弟子都要修戒定慧,禅定非常重要,他很發歡喜心,就請我去教禅定,還給了我一張長期的聘書。

我一講,許多唸佛的老太太就說話了,“我們一向是修淨土,怎麼請傅老師來教禅宗來了?”他們容不得禅宗,你容不得別的宗派,那麼你叫別的宗派的居士到哪裡去?況且我也不是禅宗,我講的是戒定慧的定學,戒定慧是每個佛弟子必須學的。

能“運轉正教輪”才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寶

提要:
 ■ 你容不得我,我容不得你,這樣下去就會加深宗派斗爭
 ■ 不講佛法卻宣揚儒教思想,這就導致佛法很快衰落
 ■ 把法的重要性,學法的必要性排擠了,所以普遍形成了盲修瞎練
 ■ 不要戒定慧,把正念說成妄念,全是顛倒
 ■ 能“運轉正教輪”才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寶

 你容不得我,我容不得你,
這樣下去就會加深宗派斗爭

我年輕時進的是上海佛教青年會,他們就不分宗派,經常請禅宗人去講,法相宗人去講,淨土宗人去講,清定上師、能海上師都去講過。現在佛門大變樣了,僅僅過了五十年就變成你容不得我,我容不得你,這樣發展下去就會加深宗派斗爭、宗派排擠。

不講佛法卻宣揚儒教思想,
這就導致佛法很快衰落

不光是宗派分家,連學修也分家了,有的只學不修,有的只修不學。從前有人竟然說“我這兒從不講法。”不講法怎麼稱法師呢?這就是在標榜自己是專門修的。結果他講出來的話,寫出來的話盡是儒教的思想,這就導致佛法很快衰落,末法初期卻出現了末法後期的現象。

把法的重要性,學法的必要性排擠了,
所以普遍形成了盲修瞎練

這種不要法的風氣,現在越來越明顯。如今還有這麼一個觀念:與其聽兩個小時法,還不如唸兩個小時佛,有了這個觀念自然會認為聽法是浪費時間。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因為現在有人在宣傳,唸得越多越好,只要唸就能往生。你給人家胡亂打包票,人家可相信了。那還用得著法嗎?唸得越多越好,初聽好像鼓勵你精進,結果就把法的重要性、學法的必要性排擠掉了,所以普遍形成了盲修瞎練。

不要戒定慧,把正念說成妄念,全是顛倒

修行必須要持戒,現在的佛弟子只知道受戒有功德,至於戒怎麼持,連五戒也沒有人好好講過。唸佛的人,你講唸佛他來聽,不講唸佛不來聽。禅定呢?他認為一句佛號,戒定慧全在裡邊了。這個口氣大啊!信了這話的人當然戒定慧都不要了。

聽法是求慧,有認為越聽多越不好。年輕時候就有一個唸佛的人跟我這麼講過:“我是唸佛的,聽了經以後,法師講的法語全在腦子裡冒出來,唸佛念不好了。唸起佛來盡打妄想。”應該說清楚,思維法義叫正念,我們正需要用法的正念去排除妄想雜念。把思維法義說成打妄想,你說顛倒不顛倒。

能“運轉正教輪”才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寶

就是這麼樣你一句他一句,逐步逐步把釋迦佛要求的“運轉正教輪”排擠掉了,現在很多出家人也是這麼說,那問題更加嚴重了。運轉正教輪是出家人應負起的責任,你能夠完成這個責任,功德極大,你就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寶,所以稱僧寶。

今天就講到這裡。(回向)
 

 

上一篇:普獻法師:隨緣?還是消極?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