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人生哲學
(1987年9月8日普獻法師獲阿根廷Belgrano大學頒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並於當天所做的演講)
人類的一切問題,是因為這個組成人類的全體的最小單位——個人,其身心尚未健全,在理智、情感上,都未升華與凈化。因此,人必須先健全自我。健全自我必須具備七種條件:
一、獨立
當我們獨處,感到無聊、孤寂、難過時,總是期望他人的關懷或支援,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有時為了解除孤寂,我們依賴種種物質來刺激生理,以求得暫時的麻醉,用賭博、集體狂歡...來殺時間(kill time),這都是人類心靈不能自立獨處的表現。
二、自由
人類忽略內在心靈的自由,整天接受外來訊息(information)干擾,外在世界的美丑、好壞、人我是非、音聲...,都會破壞我們安寧的心境,進而成為環境的奴隸。佛陀要我們成為「八風吹不動」的自由自在者,能夠隨遇而安、隨處作主。命運就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讓外在任何力量來決定我們的苦樂。
三、平等
一切眾生靈性平等,都有成聖成佛的可能,可是人們總是喜歡用過去的成見(prejudice)做標簽,武斷地張貼在所遇見的任何人身上。佛陀說:當以平等心看世間的一切。
四、無限
以生存條件來說,世間一切都是我們的恩惠者,如果不知感恩,不知回饋(feedback)的話,我們便是世間的負債者。
以思想文化而言,我們永遠站在歷史的交(焦)點——往前、往後看,都是無限,每個人都肩負著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如果你有良好的思想,將會帶給世間幸福。
以生命來說,生命是無限的,這生死亡接著就是另一生的再生,無限的理想可以在無限的生死中去實現,透過無限,人生是有意義的。
五、工作
當你不想工作時,很快會老化。工作,是指學習新知,以及服務社會的種種身心行為。享受工作,使我們感受生命的意義。工作要講效率,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六、宇宙性文化
全球的問題來源,在於「區域性文化」,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所展開的一切哲學、思想、乃至宗教。為了「我」、或「我們的」,就對「他」或「他們的」產生排他性、打擊性。佛陀說,宇宙是一體的,息息相關,互為緣起的。存在的一切都在互相依賴中得以生存。
七、因果自然律
人類保存太多的無知與迷信,往往以僥幸的心理,不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以懶散追求安逸,以仇恨對付仇恨。
結論
把這七點正確的人生觀納入(in put )生命的方程式中,必可以輸出(out put)幸福的答案。
(節摘錄自《龍山文集第一集p.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