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普獻法師:寶積經講記 四善知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積經7-2:四善知識

主題:寶積經第7-2集主講人:普獻法師

接著我們要講的經文是真正的四種善知識。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迦葉!是為菩薩四善知識,四善等侶。】

真實的善知識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一般人會想,所謂的善知識大概就是三頭六臂,長相好、福報大,但是這裡講的善知識不是這樣子的。

第一種「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這跟我們想象的完全不相同。並不是什麼有道德、有學問、修養好,反而是那些比我們差勁的人,來對我們有所求,求財、求法。這個時候菩薩以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他,只要是對菩薩有所求的,來跟我們有所求財求法的,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來求財求法,就是要讓我們實踐菩薩利他的行為;因為他們有所求,給我們一個布施的機會,成就我們這種布施;所以這些對我們來求財求法的人,也就是菩薩的良師益友。

一般人總覺得很麻煩討厭,對別人有所求都是一概拒絕,行菩薩道的人就不同了。所有這些比我們差勁的,對我們有所求的,反而是一種感恩的心來感謝他成就我們菩提道。在《華嚴經》裡面就有談到這個:「見到眾生苦起大悲心,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而成等正覺,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諸佛菩薩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等於是說,佛菩薩之所以能成為佛菩薩,是因為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來激發菩薩的大悲心。因為大悲心,所以發菩提心、發成佛的心、發度眾生的心。

所以諸佛菩薩能夠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是因為有眾生的增上緣才能成佛。這個跟我們一般人以為是說「成了佛以後再來度眾生」的觀念不太相同。因為要成佛就必須利益眾生、度化眾生;因為要度化眾生,所以必須要好好的淨化身心,

才能攝化眾生,所以是互為增上。只有度眾生才能成佛,但是要度眾生必須自己淨化身心。

現在對菩薩有所求,求財也好、求法也好,菩薩以慈悲的眼光來看,這些都是菩薩的善知識,都是來成就菩薩的菩提道的。所以這個是「諸來求者是善知識,

佛道因緣故」,能夠成佛道,就是必須有這些眾生來成就。

第二種「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這個是講到善知識能夠善巧方便、深入淺出的,透過語言種種的表達,讓眾生能夠進入佛的知見,悟入佛的知見。

不是增加我們的名利心,而是能生長我們智慧,因為智慧就能夠消除我們這些執著,所以「能說法者是善知識」。

在《成佛之道》裡面談到善知識,就是有證德有教德兩種;就是本身有證悟,然後有這種教化眾生的熱誠、有悲心,叫證德跟教德;這個才稱為善知識。所以凡是在講經說法,都是要弘揚佛陀的知見,這些都是善知識,因為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

菩薩教化眾生跟一般聲聞緣覺教化眾生的方式是不同的。聲聞緣覺教化眾生大部分都是現種種的神通,使人生信心。因為聲聞緣覺重定重慧,所以容易因定而產生這個神通。菩薩是重戒跟慧,所以懂得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這個是各有所長。聲聞緣覺比較喜歡獨來獨往,少事少惱,所以也不願意這種說法利益眾生了。但是菩薩根性的就不同了,能夠和光同塵,隨緣度化。

這個講到能說法者就是真正的善知識,能生長我們的智慧就是真正的良師益友。

第三種「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現在我們來解釋「出家」這兩個字。一種是出世俗的家,剃光頭、穿出家衣服,這個是出世俗的家,是身出家。一種是心出家。有些人有家庭、有事業,不能理光頭、不能穿出家衣服,他身不能出家但是心出家了。他在這個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社會當中,為家庭為社會忙東忙西的,但是事忙心不忙,事亂心不亂,身沒有出家但是心出家了。

有些人是身出家了,心不出家;身雖然是出家,可是心裡一直打一些算盤,怎麼樣的能夠多賺一點錢,過好一點的物質生活;這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另一種人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也就是說在世俗五欲六塵當中,沉迷在這種生理的、感官的這一種享受刺激,所以煩煩惱惱、苦苦惱惱過一輩子;這個叫身心不出家。還有一種是什麼呢?是身心俱出家。既然身出家了,心也出家了,不貪社會的名聞利養,這個是身心俱出家。

還有一種是什麼呢?叫出煩惱家或者是出無明家。我們的煩惱有根本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已經出煩惱家了,你再怎麼刺激他,你再怎麼侮辱他,再怎麼樣子的折磨他,他都能夠心平氣和,然後理事分明、因果分明,

這個是出煩惱家。

還有一個是出無明家。就是破了這個我執我見,破身見了,我們說出無明家。還有一種是出三界家;三界就是我們眾生生命的空間——欲界、色界、無色界。當這個智慧增長了,在三界當中自由出入了,安祥自在了,在三界當中不被三界所迷惑,這個叫出三界家。

所以出家分很多種:出三界家、出無明家、出煩惱家,要不然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或者是心出家身不出家,或者是身心俱出家,要不然就是身心都不出家。

所以這個「家」是指煩惱的意思,「出家」是遠離煩惱的意思。「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叫所有的人理光頭,離開家庭、離開事業,拋棄妻子兒女來出家,不是這個意思。是讓人能夠遠離種種的煩惱執著、內心的這種焦慮、內心種種的邪見。

能使別人遠離這些邪知邪見、遠離煩惱,這個就是善知識了。因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子能夠「增長善法故」,這個是真正能夠使眾生的內心得到祥和寧靜喜悅智慧。

第四種「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就是諸佛世尊,這個是最大最大的善知識了。「世尊」兩個字,就是世間最尊貴的。

講到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一下子,世間人最尊貴的是什麼?世間人最尊貴的除了生命以外,就是名聞利養、地位、權利。可是我們從歷史上來看,多少皇帝、多少在社會上地位很高的人,慢慢地大家都遺忘了,何以佛陀世尊經過幾千年還有人紀念他?我們講一個國家的國父,只有我們這個國家的人特別的尊敬,為什麼呢?因為他曾經想過、做過、說過利益全體子民的這些事情,所以中華民族的人對國父會有一番的懷念。可是其他國家的人呢?他就不覺得什麼了。

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去想出一個辦法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所以經過兩千多年還是有人來研究,不管是國內國外,世界各國都有人在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世間人認為最尊貴的,除了生命以外,也就是這些身外之物了。但是以佛來看,我們世間最尊貴的就是智慧。我們有了智慧能夠明事理、明因果、明善惡,所以我們知道怎麼樣的離惡向善,然後追求福德、追求智慧。

所以世間的智慧是最尊貴的了,而佛陀達到了人類所能到達的最高最高境界——智慧圓滿了、悲心圓滿、福德圓滿了,所以是世間一切天人的老師。諸佛菩薩、諸佛世尊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我們常常講世間人最可貴的東西是父母、妻子、兒子、財產、金子、房子、車子。但是這些東西怕什麼呢?怕地震、水災、風災、火災、兵災、戰爭,或者是不肖兒女把你花光了。

唯一不怕風吹、不怕地震、不怕火燒的,是小偷搶不走、火燒不去、水淹不了、風吹不走,那就是智慧。我們證悟到這種智慧的時候,它生生世世陪伴著我們,跟隨著我們,能夠讓我們了解是非善惡,事理清清楚楚,能夠使我們逢凶化吉,甚至明了生死的真相,甚至能夠斷除我們一切的煩惱。這個智慧是最尊貴的東西,佛菩薩就是證悟到這種智慧。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並不是說希望從佛陀這個地方得到什麼保佑,得到什麼平安,我們是想從佛這個地方學到真正的智慧。而這個智慧必須我真正的了解自我身心的無常無我,是從內得到的,不是從外去得到。佛菩薩已經證到這個智慧了,我們是信佛學佛也就是想求得這種智慧,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信仰宗教,求個平安、求個心安,然後生死的時候有一個什麼依靠,或者是說我們離開人間的時候,就可以到達哪一個世界去安心立命。

那真正的佛陀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從戒、從定、從慧,三無漏學,從自己的身心當中去了解身心的無常無我,以及萬事萬物的無常無我,這樣子就破除了我們這種執著。在我們身心當中的執著,就叫做我執;在這個世界萬法上去執著,就叫做法執。一旦證得這種智慧的人,破了我執、破了法執,三界當中身心自在了、生死自在了、煩惱自在了,所以這是智慧最尊貴的地方。

「增長一切諸佛法故」,佛是覺者,覺悟的;佛陀的法就是使我們覺悟的法。我們眾生之所以煩惱痛苦,是我們沒有覺悟;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覺悟。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在一個房間停電了、失去燈光了,我們會害怕,因為我們不了解這房間的環境;如果要爬樓梯只能用爬的不敢用走的,很危險,因為我們不能認識環境。可是燈光來的時候呢?我們要跑要跳很自在。為什麼?已經了解這個環境了。一個證悟的人就好象是燈光打亮了,一個未覺悟的人就是燈光還沒有打亮,還是暗暗的,停電了。

所以學佛不是要我們離開一個環境,再找一個什麼環境來安心立命,不是這樣子的。就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擁有一顆清醒的、明了的、有智慧的心,對世間的一切清清楚楚,不被它所迷惑,這樣就可以自在。不是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安心立命。只要有智慧有福德,任何時空都是安祥自在。

我想打一個比方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說一個人沒有知識又不通達外文,真的是寸步難行,你想到國外去、想到哪裡去都很困難。如果一方面沒有旅費,身體又有病,然後又不懂得外文,很難跟人家溝通,這個就很困難了。假使一個人身體健康,銀行有點存款,然後又有善良的心,通達種種的語言,這個時候他可以到世界各國去周游一遍了,或是去從事教育的工作、救濟的工作、慈善的工作,世界各國就任他水裡來火裡去都可以。

我們眾生也是如此;我們沒有智慧,所以在生死煩惱當中都是動彈不得。我再打一個比方:諸佛菩薩就等於是很有錢、很有知識、又很有愛心的人,所以在三界當中生死自在,來廣化眾生。

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我舉個例子來講,社會上的人就像身上背了許許多多的瓦斯和汽油,外邊只要有一點火苗的時候,這個瓦斯和汽油會爆炸。

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子,如果沒有修心養性的話,脾氣大、疑心疑鬼、忌妒心、瞋恨心、報復心,心中充滿著許許多多的雜染不淨,外面的世界——兄弟朋友夫妻子女只要一句話不對勁,就暴跳如雷,就爆炸了。一個人如果沒有修養,內心裡面充滿著不良的、不好的這種心態,隨時會燃燒自己燃燒別人,很可怕。

換一句話說,佛菩薩就像一個人身上穿了防彈衣,他身上背上的東西都是很安全的,比如說水果、礦泉水,銀行裡面也有存款,又有愛心有知識。一個善知識、一個學佛信佛的人,他有正知正念、有悲心,能夠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內心的慈悲展現在利益眾生的身上,眾生如果要傷害他,因為他穿的這個背心是有正知正念的「防彈衣」,隨時隨地任何的這種橫逆挫折,都不會傷害到他。一個有修養的人,別人隨便一句話,他不會隨便發脾氣的。

佛菩薩就是修了慈悲喜捨、智慧六度萬行,所以有這種功德,在三界六道裡邊自由自在。而我們就像一個既窮又困又沒有知識,不知道是非善惡,內心充滿著瞋恨忌妒、報復猜忌,就像身上背著瓦斯汽油,隨時就會引爆。諸佛菩薩就是從凡夫慢慢的把身上這些會爆炸的汽油瓦斯一個一個扔掉,然後配備了慈悲喜捨、救度眾生的這些工具,隨時隨地都是要去利益眾生。

所以諸佛世尊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因為諸佛世尊教給我們的不是得到什麼財、得到什麼利,而是增長一切諸佛法故,增長一切走向覺悟的真理。

這個是講到有四種善知識、善等侶。「等侶」就是良師益友,好的朋友、好的同參道友,所以諸佛世尊、菩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好友。

 

 

上一篇:傅味琴居士:佛法給了我們殊勝的緣
下一篇: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